这些曾经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终在观护基地的淬炼中获得新生
“刚来基地时,我觉得这辈子都完了。现在我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寄钱了!”近日,湖北省十堰市某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学员张宇(化名)笑着对前去谈心的检察官说。在该厨艺专项观护基地的6个月里,检察官的定期谈心、老师的心理疏导、厨师长的悉心指导,让这个曾经的罪错未成年人从洗碗工成长为一名掌勺师傅。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作为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的举措之一,近年来,社会观护已成为各地检察机关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十堰市检察机关以“教育、挽救、感化”为方针,构建多元协同的观护体系,持续培养新型观护力量,打造了各类“量体裁衣”式观护平台,让254名罪错未成年人在观护基地中重燃生活希望。
近日,记者走进十堰市,采访检察机关以观护基地为依托,携手学校、企业、社工组织等多方力量,做实涉案罪错未成年人精准帮教工作的有益做法。
多元协同,织密“观护网”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推动观护基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不少观护基地都是由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法院、民政部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建立的,对审前非羁押、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开展一定期限的观察、教育、矫治、保护等工作,帮助涉案罪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其顺利回归社会。
2023年8月31日正式揭牌的十堰市启明学校,是湖北省首家公益、公办性质的未成年人专门学校,设在该校的观护帮教基地,便是十堰市的16处观护基地之一。“您看!这个月我跑了900多单!”今年6月,十堰市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对一起附条件不起诉案件进行回访时,涉案未成年人李轩(化名)高兴地点开外卖平台接单记录,把手机递给检察官看。
2024年2月,李轩因伙同他人抢劫摩托车,被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综合考虑李轩的成长背景、悔罪态度等因素后,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联系十堰市启明学校观护帮教基地,为他安排了为期6个月的教育学习课程。
在观护基地内,未检部门的检察官和老师联手开展法治教育、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工作,帮助李轩纠正不良习气;司法社工向李轩的家长提供正向教养课程培训,帮助其改善简单粗暴、不注重沟通的教育方式;志愿者开展就业辅导讲座、岗位体验等活动,让李轩明确了人生目标。
从“迷途少年”到自食其力,李轩蜕变的背后,是一张多元协同的观护帮教网络。为了构建“司法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观护模式,在十堰市检察机关统筹指导下,该市各基层检察院联动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整合爱心企业、社工组织等资源,在全市建成16处观护基地,形成“企业技能培训、乡村环境矫治、学校行为矫正、社区家庭干预、专项技能深耕”的“五位一体”支持体系,解决了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今年下半年,我们准备新增3个专业观护基地,要让这张‘网’覆盖更广、触达更深!”7月21日,十堰市人民检察院未检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张“网”,便是该市近年着力构建的罪错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体系。
量体裁衣,搭建“成长平台”
为了适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十堰市检察机关打造了“量体裁衣”式观护平台。学校型基地以军事化管理强化体魄,并融入法律法规、国学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为重返校园筑牢基础。企业型基地提供电工、焊接等技能培训,通过流水线作业培养职业责任感。乡村型基地让学员在田园场景中远离城市喧嚣,重新规划人生。社区型基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行为矫治,实现家门口的精准帮扶。专项型基地则聚焦汽修、美容美发、厨艺等细分领域,让学员在专精技能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前面提到的张宇,就是在一家厨艺专项型观护基地中学习6个月,由一个涉案的罪错未成年人,蜕变为一名能自食其力的厨师,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未检部门检察官看来,平台的价值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唤醒被遗忘的自我价值。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254名进入十堰市各观护基地的未成年人中,已有238人顺利通过观护期且无再犯罪记录,其中86人实现就业或创业。这些曾经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终在观护基地的淬炼中获得新生。
一人一策,定制“回归路”
“每个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有独特的成因。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针对性修复、治愈。”近日,在十堰市茅箭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工作室内,检察官会同司法社工对拟入基地的未成年人开展了综合评估。
沙盘游戏中微缩模型散落的位置、色彩测试的倾向、调查问卷的勾选——这些细节都被纳入评估,形成一份涵盖家庭环境、心理状态、职业潜能的个性化“心理画像”。这份画像,正是十堰市检察机关为罪错未成年人定制回归路径的精准起点。
检察官团队会据此靶向施策,对亲子关系断裂者启动“家庭重塑计划”,强制父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对网络成瘾少年增设农耕体验课程,以土地劳作替代虚拟沉迷;根据技能倾向将学员分流至匹配其兴趣天赋的汽修、厨艺等技能赛道,让观护帮教直抵病灶。
观护期间,管护基地管理人员实时记录学生们的心理测评数据、课程表现、思想动态和家庭监护修复进度,检察官定期开展谈心谈话,调整帮教方案,通过个案管理让教育挽救更具针对性。
“未成年人保护不是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十堰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少军表示,该市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完善“一人一策”精准帮教机制,扩大观护基地覆盖网络,并加强司法保护与家庭、学校、社会帮扶之间的配合,帮助罪错未成年人重回正轨。